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下,推动 AI 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 足与教学整合障碍,该研究创新情境化培训模式,以中学数学为实践领域。构建培训框架含四个核心模块:情境创设 与导入、动态可视化与概念突破、个性化辅导与学情分析、互动增强与课堂管理。培训以真实课堂问题解决为主线, 结合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融入 GeoGebra、DeepSeek、豆包等 AI 工具。建立三维评估体系:教师专业发 展(AI 应用频率、整合深度)、学生认知建构(投入度、学业成就)、课堂生态变革(互动质量),整合量化与质 性分析工具。预期提升教师 AI 工具应用率与整合深度,优化师生互动,改善学生投入度与学业表现。
文章内容
一、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国家战略驱动下的 AI 教育融合新机遇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AI)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时代。AI 作为国家战略性技术, 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作为 AI 技术应用的重要前沿阵地,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等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已明确指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评、管等全 环节的应用,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1][6]。
(二)中小学教师面临的 AI 教学融合现实困境
尽管顶层设计蓝图宏伟,AI 技术的教育潜力巨大,但在落地到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形成了一种“高期望”与“低效能”并存的融合困境:
-
技术焦虑与能力鸿沟:多数教师成长于非数字原生时代,对 AI 技术原理缺乏系统认知, 在面对种类繁多的 AI 教学工具时,存在操作技能不足、数据安全担忧等问题 ,表现出“不敢用、 不会用”的技术焦虑 [10]。本学区近期开展的教学现状专项调研数据显示,教师教龄与 AI 工具使 用比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特征——教龄越长的教师群体中,AI 工具使用比例越低,这一现象直观 反映出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与新技术接纳意愿间的负向关联。
-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有的教师培训项目 , 多侧重于宏观的 AI 教育理论介绍,或是对某个 通用 AI 工具的孤立功能讲解。这种培训往往缺乏与具体学科内容、特定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紧密 结合,导致教师在听完讲座后,依然难以将所学转化为真实课堂中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5]。
-
优质资源与持续支持的匮乏:市场上适合中小学特定学科教学、能够无缝融入教学流程的 优质 AI 教育资源依然稀缺 [9]。同时,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机制尚未完全跟上,教师在使用 AI 工 具遇到问题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教学指导,这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持续探索的 热情。
4.评价机制的缺位与激励不足:如何科学、有效地衡量AI技术融入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 认知发展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带来的真实影响?由于缺乏可行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AI 融合 教学的成效难以被显性化。这不仅让教师的创新实践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也使其对投入更多精力 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
(三)情境化培训的破局潜力
面对上述困境,传统的“讲座式”、“灌输式”培训模式已显乏力。情境化培训(Contextualized Training)理论强调,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围绕具体任务展开 [2][4]。 它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操作、协作反思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和迁移。本研究 认为,情境化培训的内在特质使其在破解教师 AI 融合困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直面教师日常 教学的真实痛点(如何设计一道能激发所有学生兴趣的函数应用题),将抽象的 AI 技术原理内化 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行动,并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持续的实践与反思提供支持 [3][5][4]。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AI 教学融合的内涵
AI 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意指将 AI 工具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简单替代或辅助性补充,而 是指教师基于对 AI 技术能力边界(如数据分析、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内容生成等)的深刻 把握,将其与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整合。其核心要义 在于利用 AI 的独特优势重构教学流程与优化学习体验,例如:借助 AI 技术实现以往难以达成的 教学可视化、难以规模化实施的个性化辅导,以及对复杂学习过程的深度解析与洞察 [4][9]。一项 成功的 AI 教学融合实践,应能有效促进更深层次的学生参与、更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更公平 的优质教育机会获取。
(二)情境化培训的理论内核
情境化培训植根于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该理论主张知识的本质具有情境依 赖性,其获取与应用过程无法脱离特定的物理环境及社会文化语境 [2]。在教师培训领域,该模式 的核心原则体现为以下四方面:
真实性原则:培训内容需聚焦教师真实教学场景中面临的典型问题与任务 [4],例如“如何运 用人工智能工具为差异化学习进度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
实践性原则:强调通过实践中学习, 为教师创设充分机会,使其在模拟或真实教学环境中实际操作人工智能工具、设计教学课件并实 施教学活动 [3]。
协作性原则:倡导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伴观摩、互评反馈、经验共享与 集体反思等协作机制,共同建构关于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新知 [4]。
支架性原则:培训者(专家或引领者)在初期提供必要的示范与支持,并依据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调整支持力度,逐步 撤除支架式引导,最终促进教师的独立创新能力发展。
三、中学数学教师 三、中学数学教师 AI AI 融合情境化培训的实施路径 融合情境化培训的实施路径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研究设计了一套面向中学数学教师的情境化培训实施方案,以“解决 真实教学问题”为核心导向,由四个逻辑递进的模块构成。
(一)模块一: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导入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依赖教材或教师经验、难以持续生成新颖有趣且生活关联的情境,导致学 生认知动机不足的问题,本模块设计采用以下流程: 第一是任务驱动:参训教师选定具体数学知 识点(如“二次函数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与学生本地生活或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 应用情境(示例指令:“以广西贵港甘蔗种植成本、销售与利润关系为背景,设计二次函数最大 值问题”)。 第二是实践操作:教师分组操作人工智能工具,调整指令生成多版情境脚本,优选 并转化为图文并茂课堂导入材料 [8]。第三是协作反思:小组展示 AI 生成的情境设计与导入方案, 接受基于趣味性、数学严谨性及实施可行性的同伴互评,并在引导下优化 AI 指令的精确性与创造 性。
(二)模块二:动态可视化与抽象数学概念的突破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函数图像变换、空间几何体视图理解、概率实验随机性等抽象概念难点 及传统工具难以直观呈现动态特征的痛点,本模块设计包含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开展案例研习, 利用 GeoGebra 等软件动态解析函数参数变化、几何体视图关联和概率趋稳过程。其次,进行实 践操作,参训教师使用工具开发交互式课件,如实时调节参数观察二次函数图像。最后,组织成 果分享,教师展示课件并阐释其在突破教学难点中的设计思路和预期效果。
(三)模块三: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辅导与学情诊断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统一要求矛盾长期存在,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大、效率 低,传统作业模式难精准识别学生知识薄弱点与认知偏差。为此,本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实践操 作与策略研讨的递进式学习路径,推动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向“融合者”转型。
-
任务驱动:聚焦差异化教学需求,引导教师系统认知 AI 技术在作业设计、批改与学情分 析中的工具价值,明确技术服务于精准定位学情和针对性干预的教学闭环。
-
实践操作:培养技术操作与学情分析能力,包括智能题库构建(设计多维度难度习题)、 全流程作答模拟(体验自动批改与即时反馈)、学情可视化分析(利用平台报告识别班级共性薄 弱点与个体学习障碍)。
3.策略研讨:基于AI学情诊断,优化教学决策,如针对共性误区探讨小组互助策略和微课设计, 针对个体障碍设计分层辅导方案 [9],强调数据驱动与教育经验结合,避免教学机械化。
(四)模块四:课堂互动强化与教学流程优化
针对课堂提问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分化、课堂管理消耗教师过多精力的问题,本模块培 训设计聚焦以下核心环节:首先,掌握互动工具,系统介绍并实践希沃白板 [11]、豆包等软件的 人工智能辅助功能(如随机点名、小组积分管理、实时问答反馈)。继而,开展微格教学实训, 参训教师设计 15 分钟教学片段,深度整合上述工具进行模拟演练(例如运用随机点名提升提问公 平性,采用自动积分机制激发团队竞争)。最终,进行录像分析与反思,运用人工智能课堂分析 工具对微格教学视频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如师生话语时长分布、提问认知层次、学生参与频次), 参训教师结合数据报告进行深度反思与同伴评议,客观评估人工智能对教学互动及流程优化的实 际影响。
四、培训成效的多元评估体系构建
为预防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化,突破“评价机制缺位”的困境,在评估体系确立了三大核心维度: 教师发展维度着重考察教师在 AI 融合教学的意愿、知识、技能及实践行为层面的转变。学生学习 维度聚焦于学生在 AI 赋能课堂中的参与度、学习体验与学业表现的变化。课堂生态维度则关注课 堂互动模式、师生关系及整体学习氛围的演进。评估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工具。 在教师层面:运用经信效度检验的 AI 教学融合能力量表进行培训前后测对比;通过 AI 工具使用 频率及使用深度日志量化其应用行为;辅以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剖析教师的认知发展与专业成长; 并组织专家组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课例进行结构化评分。在学生层面:采用准实验设计对比实 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表现;结合课堂参与度问卷、学习过程数据分析及满意度调查结果,从学习 投入度、行为轨迹与主观体验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在课堂生态层面:依托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师 生互动行为等指标的变化。
五、预期成效、潜在挑战与对策
(一)预期成效
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倾斜奖励突出贡献教师;制定明确 的数据使用规范,出台 AI 应用伦理指引和数据管理规定,规范数据全流程操作以消除师生顾虑。
六、结论与展望
AI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破解一线教师的融合困境是实现这一 目标的关键。本研究提出以真实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化培训” 路径,构建了涵盖实施路径与 “以评促建”评估体系的实践框架,突出操作可行性与实践导向性,推动 AI 工具转化为解决教学 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未来研究需拓展跨学科、跨学段的系统性实证探索,积累本土化“有效融 合” 的实践案例。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与一线教师应深化协同机制,助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 课堂教学场景,支撑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切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目标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Z]. 2019-02-23. [2] Brown J S, Collins A,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8(1): 32- 42. [3] Wood D, Bruner J S, Ross G.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76, 17(2): 89-100. [4] 希沃 . 希沃白板 5:智能互动教学系统 [EB/OL]. https://www.seewo.com/, 2024-06-01. [5] Darling-Hammond L, Hyler M E, Gardner M.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 Palo Alto: 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 2017. [6] 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04-18. [7] 王陆 , 张敏 . 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化学习模式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0, 41(2): 108-114. [8] GeoGebra. GeoGebra Classic: Dynamic Mathematics Software[EB/OL]. https://www.geogebra.org/, 2024-06-01. [9] 杨现民 , 李新 , 邢蓓蓓 . 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理念、技术与实践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1(1): 24-33. [10] 陈丽 , 郑勤华 . 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转型 [J]. 开放教育研究 , 2022, 28(1): 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