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與資訊爆炸的數字時代,資訊素養已成為個體終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基於香港教育局《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系統剖析 AI 時代香港學生資訊素養目標的核心維度、分階段培養體系及多元實踐路徑。研究發現,該目標體系通過 "識別、評估、創造、倫理" 四維能力建構,結合小學到高中的階梯式進階設計,輔以學校、家庭與技術的協同機制,形成了完整的資訊素養培育生態。研究表明,香港模式對培養具備數字安全意識、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現代公民具有顯著借鑒意義,為全球 AI 時代的資訊素養教育提供了區域性實踐範例。
文章内容
一、資訊素養目標的核心維度解析 (一)資訊識別與評估能力建構 在 AI 技術深度滲透的當下,資訊生態變得愈發複雜。虛假資訊借助精准的演算法推薦,在社交網路中實現裂變式傳播,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巨大的輿論聲勢,對個人的認知安全乃至社會的穩定構成嚴峻挑戰。香港資訊素養目標體系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將培養學生的資訊識別與評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學生需要在海量且雜亂的資訊中,練就快速定位關鍵內容的本領。具體而言,他們要學會通過交叉比對多個資訊來源,查看不同媒體、不同平臺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是否一致;仔細核查資訊發佈者的資質,判斷其是否具備相關領域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深入剖析資訊中的邏輯漏洞,識別出那些看似合理卻存在矛盾的表述。比如,面對一條 AI 生成的深度偽造新聞,學生能通過對比官方媒體發佈的資訊,檢查新聞發佈者是否有不良記錄,分析新聞中的時間、地點、事件因果等邏輯關係,從而準確識別其真偽。這種能力的建構,就如同為學生認知世界築起了一道堅固的 “防火牆”,幫助他們在洶湧的資訊洪流中不被虛假資訊誤導,始終保持獨立、理性的判斷 [1]。 (二)數字安全與隱私保護素養 AI 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釋放出諸多風險,數據隱私洩露、網路安全威脅等問題時有發生。作為成長在數字時代的原住民,香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一系列數字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能。在社交平臺上,他們要懂得根據不同的社交場景設置合理的隱私許可權,防止個人資訊被過度獲取;面對各種釣魚攻擊,能敏銳識別那些偽裝成官方機構或熟人發送的詐騙鏈接和郵件;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個人資訊進行分類管理,不隨意洩露重要資料。此外,目標體系特別強調應對網路欺淩的能力,包括在遭遇網路欺淩時如何及時留存證據,以及知道向學校、家長、相關部門求助的具體機制,這體現了從具體的技術操作到整體的安全意識培養的完整邏輯 [2]。 (三)資訊創造與倫理責任維度 香港資訊素養目標體系不止於培養學生的資訊消費能力,更將資訊創造與倫理責任作為高階素養來培育。學生需要深入理解 AI 時代帶來的各種倫理困境,比如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究竟歸屬於開發者、使用者還是 AI 本身,演算法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如何影響資訊的傳播和人們的判斷等。在實際學習中,以歷史課題研究為例,學生要運用所學的資訊評估技巧,對搜集到的各類史料進行嚴謹甄別,判斷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然後借助各種技術工具,將經過篩選和分析的資訊進行創造性表達,如製作成歷史紀錄片、撰寫研究報告等。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實現了從單純的資訊接收者到負責任的資訊傳播者的角色轉變,在創造資訊的同時,也肩負起相應的倫理責任 [3]。 二、分階段目標的階梯式進階體系 (一)小學階段:基礎認知與習慣養成 低年級(1-3 年級):此階段是兒童資訊素養啟蒙關鍵期。通過繪本閱讀課講解作者創作故事,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智力成果;結合日常場景教學互聯網使用準則,如不洩露個人資訊、不發表不文明言論;借助 “安妮的房間” VR 體驗等情境教學,培養孩子的數字同理心。 高年級(4-6 年級):學生開始發展資訊需求分析能力,老師會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所需資訊;系統學習搜索引擎基礎技巧,提升資訊檢索能力;通過相關活動學習提取和處理資訊,並按類別整理,形成基礎資訊處理習慣。 (二)中學階段:能力深化與倫理建構 初中(7-9 年級):學生系統學習事實查證方法,通過多資訊來源交叉驗證資訊真實性;理解媒體資訊對價值觀的影響,分析其如何傳遞觀點、塑造認知;開展運用資訊技術進行創意表達的實踐活動,鍛煉資訊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高中(10-12 年級):聚焦資訊倫理與社會責任培養,圍繞 AI 版權、演算法公平等前沿議題展開討論研究,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資訊行為的影響,形成基於法律與倫理的資訊行為準則,學會堅守道德底線、遵守法律法規,承擔維護健康網路環境的責任。 三、多元協同的實踐路徑建構 (一)學校層面的跨學科融合 香港學校推行全校參與模式:閱讀課培養文本批判性分析能力,科技課通過編程與數據處理提升資訊應用能力,價值觀教育課圍繞網路暴力等議題開展倫理討論。這種跨學科融合使資訊素養教育滲透於課程肌理 [8]。 (二)家校協同的數字生態營造 學校定期舉辦家長講座、發放電子安全手冊,引導家庭制定上網規則。家長監督孩子網路行為,共同營造健康數字生活氛圍,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閉環 [9]。 (三)AI 技術賦能的精准培育 智能學習平臺基於大數據分析,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VR 等技術構建沉浸式資訊處理場景,如模擬新聞採集過程提升資訊整合能力。技術賦能實現了從理論認知到實踐應用的跨越 [10]。 四、時代價值與未來展望 (一)学校层面的跨学科融合 香港学校以全校参与模式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形成跨学科融合体系。阅读课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文本,培养相关能力;科技课提升学生信息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编程中学会处理分析数据、提取有价值信息;价值观教育课围绕现实议题开展伦理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伦理观,使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各课程中。 (二)家校协同的数字生态营造 学校与家庭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发放电子安全手册,帮助家长了解网络风险及引导孩子正确用网的方法;家长在学校引导下,结合家庭实际与孩子制定上网规则,监督孩子网络行为并及时引导,形成教育闭环,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活氛围。 (三)AI 技术赋能的精准培育 AI 技术为信息素养精准培育提供支持,智能学习平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为其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VR 等技术构建沉浸式信息处理场景,锻炼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运用的跨越。
參考文獻 [1] 香港教育局. (2023). 《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Z]. 香港政府印務局. [2] 陳凱泉,等. (2024). 人工智能時代資訊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 [J]. 中國電化教育,(5), 45-52. [3] 黃顯華. (2021). 數字時代學生資訊倫理培養的國際經驗 [J]. 比較教育研究,43 (7), 85-93. [4] 李曉明. (2023). VR 技術在資訊素養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J]. 現代教育技術,33 (3), 23-30. [5] 香港教育城. (2022). 小學資訊素養教學指南 [Z]. 香港教育出版公司. [6] 王芳. (2024). 中學跨學科資訊素養培養模式建構 [J]. 教育科學,40 (2), 67-74. [7]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中心. (2023). 青少年數字公民素養發展報告 [R].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8] 張明. (2021). 學校資訊素養教育的跨學科整合策略 [J]. 課程・教材・教法,41 (11), 112-118. [9] 家校合作促進委員會. (2023). 數字時代家校協同育人指南 [Z]. 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 [10] 祝智庭. (2024). 人工智能賦能資訊素養教育的路徑探索 [J]. 開放教育研究,30 (1), 1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