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期刊

小学低段沉浸式情境教学的三维模型建构的研究 —— 基于统编教材“我爱阅读” 板块的实证探索

2025/08
作者: 吴孝芋
DOI: 10.xxxx/gaejournal.202507.0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 “情境化教学” 作为核心理念,强调通过真实语言实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 “我爱阅读” 板块为载体,聚焦《企鹅寄冰》《刻舟求剑》《月亮姑娘做衣裳》等 16篇文本,构建 “情境建构——多元表达——具身感知” 的三维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动态板书可视化思维、跨学科任务群驱动探究、艺术媒介深化体验等策略,分析该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为新课标背景下教材的深度解读与创新实践提供可操作的范式。

文章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 “情境化教学” 为重要转向,强调通过真实语言实践培育学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核心素养。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将统编教材中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意义载体,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关键命题。“我爱阅读” 板块作为统编教材低年级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企鹅寄冰》《刻舟求剑》《月亮姑娘做衣裳》等 16 篇兼具文学性与知识性的文本,为沉浸式情境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域。本文立足新课标理念,聚焦该板块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通过具身化体验、跨学科融合与任务驱动,构建 “文本情境化 — 情境问题化 — 问题任务化 — 任务素养化” 的教学路径,让低年级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语言能力与精神成长的同频共振,为新课标背景下统编教材的深度运用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理论依据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契合性

2022年版课标将“情境化教学”列为核心理念,要求语文教学需“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统编教材“我爱阅读”板块以“双线组元”为编写原则,通过人文主题(如“童心童趣”“自然奥秘”)与语文要素(如“想象表达”“信息提取”)的融合,为沉浸式教学提供天然载体。例如,二年级下册《月亮姑娘做衣裳》以月亮变化为线索,既传递自然知识,又包含“观察与描述”的语文要素,契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要求。
(二)沉浸式情境教学的内涵与实施框架 沉浸式情境教学通过多感官体验与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拟真环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其核心包括:
真实性: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好天气和坏天气》教学中结合天气观察与口语表达活动。
整合性:跨学科资源融合,如《最大的书》通过科学实验与语文表达联动,探索地质知识。
动态生成:利用板书与版画呈现学习过程,如《手影戏》中通过光影模拟故事场景,增强互动性。
二、新课标视域下 “我爱阅读” 板块的教学价值重构 (一)板块定位:从 “阅读延伸” 到 “素养生长” 的进阶 统编教材 “我爱阅读” 板块作为 “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 的衔接单元,以 “双线组元” 架构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深度融合。二年级上下册 16篇文本涵盖童话、寓言、科普、民间故事等多元文体,既包含 “提取主要信息”“展开想象” 等阅读能力训练,也承载着 “感受语言之美”“传承传统文化” 等育人目标。例如,上册《刻舟求剑》通过寓言故事渗透辩证思维,下册《李时珍》借助人物传记传递科学探究精神,构成低年级学生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的重要载体。 (二)情境赋能:沉浸式教学与低年级认知特征的契合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动态的学习情境具有天然亲近性。沉浸式情境教学通过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触觉)、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实验探究、艺术创作)与意义建构(联结生活、迁移运用),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 “学习场”。如教学《好天气和坏天气》时,教师创设 “心情气象台” 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图标、表演不同角色的情绪反应,在模拟生活场景中理解 “换个角度看问题” 的思维方法,实现从 “知识接受” 到 “意义建构” 的转变。 三、沉浸式情境教学的实践路径:基于教材文本的三维转化 本研究所指“三维模型”非几何空间概念,而是指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由感知层、情境层、表达层构成的教学要素系统。

沉浸式教学三维模型结构图

此图示直观呈现:三维模型非简单并列关系,而是以具身感知为基础、情境建构为中介、多元表达为产出,最终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立体结构,达到语言能力与精神成长的同频共振。 (一)动态情境建构:让文本 “立” 起来 —— 以可视化板书激活思维路径

  1. 过程性图示工具(板书):在 “动态生成” 中建构逻辑关系 针对科普类文本《企鹅寄冰》(上册),教师采用 “双线对比板书法”:左侧绘制南极冰川场景,标注 “低温、固态、企鹅”;右侧绘制非洲草原场景,标注 “高温、液态、狮子”。随着故事推进,学生在板书中粘贴 “冰块→水” 的状态变化图,并用箭头标注 “温度差异导致物理变化” 的科学原理。这种 “边读边画边议” 的板书策略,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自然融入 “因果关系” 的表达逻辑。课后调查显示,92% 的学生能借助板书图示完整讲述故事,并准确解释 “企鹅为什么寄不到冰” 的科学原理。
  2. 交互式游戏化工具:在 “互动操作” 中深化语言感知 拼音童谣《分不清是鸭还是霞》(上册)的教学中,教师设计 “谐音字迷宫” 互动板书:在黑板上绘制迷宫路径,将 “鸭、霞、他、花” 等同音异形字作为 “关卡”,学生通过 “听音贴图”“选词造句” 完成迷宫闯关。例如,学生需说出 “‘霞’可以组‘晚霞’,‘鸭’可以组‘鸭子’” 才能打通关卡,在游戏中强化汉字音形义的关联。这种具身化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 30 分钟内掌握 8 组同音字,且在后续写话中谐音误用率下降 65%。 (二)多元表达,跨学科任务群设计:让学习 “动” 起来 —— 以项目化实践联结多元经验
  3. “科学 + 语文”:在探究中发展理性思维 下册《最大的书》以 “岩石是一本耐读的书” 为喻,渗透地质科学知识。教师设计 “岩石探秘者” 任务群: 观察实践:课前收集鹅卵石、页岩等岩石标本,用放大镜观察纹理,填写《岩石观察记录表》(颜色、纹理、硬度)。 艺术表达:课堂上用版画工具拓印岩石纹理,结合课文句式 “这是一本____的书,你看____,告诉我们____” 创作 “岩石日记”。 迁移运用:课后开展 “家乡地质小调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本地土壤、矿石特征,在班级举办 “岩石博览会”。 此任务群打破学科壁垒,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中理解 “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如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页岩的层理像书页,这是大地爷爷写的故事,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海洋。”
  4. “文化 + 语文”:在体验中厚植文化认同 上册《十二月花名歌》是一首蕴含节气文化与农耕智慧的童谣。教师构建 “节气花坊” 沉浸式情境: 文化解码:结合二十四节气图,解读 “正月梅花香又香” 中 “梅花傲雪” 的象征意义,联系春节贴梅花的民俗。 艺术创作:学生分组用黏土、剪纸制作 “四季花盒”,每朵花旁标注对应的节气谚语(如 “夏至荷花满池塘 —— 芒种栽秧夏至忙”)。 语言输出:小组合作创编《我的花名歌》,如 “三月桃花笑春风,六月莲蓬举红灯”,并为作品配画、录制讲解音频。 这种 “文化体验 — 艺术表现 — 语言创造” 的链条,使学生在具象化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智慧美,83% 的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发现 “桂花对应中秋”“菊花对应重阳” 等文化关联。 (三)具身化认知体验实践:让情感 “融” 起来 —— 以角色扮演与场景模拟触发共鸣
  5. 情感沉浸式学习:在角色共情中习得表达 下册《称赞》讲述小刺猬与小獾互相鼓励的故事,核心目标是 “学会欣赏与表达赞美”。教师创设 “森林赞美大会” 情境: 道具准备:学生自制小刺猬(贴便利贴作为 “赞美刺”)、小獾头饰,教室布置成 “森林工坊”。 互动表演: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重点练习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的语气,并用 “便利贴刺” 写下对同伴的赞美(如 “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字写得真工整”)。 生活迁移:课后开展 “家庭赞美日”,用图文日记记录 “我称赞了妈妈____,妈妈称赞了我____”。 课堂中,学生在肢体动作(贴 “赞美刺”)、语言表达(模仿对话)、情感传递(真诚赞美)的融合中,自然习得礼貌用语的运用策略,课后调查显示,78% 的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主动使用赞美语言。
  6. 思辨沉浸式学习:在观点碰撞中发展逻辑 上册寓言《刻舟求剑》的教学,教师设计 “古代法庭辩论” 情境: 场景建构:黑板绘制木船、江水、宝剑图示,学生分组扮演 “楚人”“船夫”“围观者”。 观点交锋:正方(楚人)坚持 “剑在记号下”,需用 “船在动,剑也在动吗?”“为什么刻记号?” 等问题论证;反方(船夫)主张 “剑已沉底”,需用 “水流方向”“参照物” 等科学概念反驳。 寓意提炼:通过辩论,学生用板书关键词(静止 vs 运动、变通 vs 守旧)归纳寓意,并联系生活举例(如 “妈妈的手机升级了,我还按老方法操作就失灵了”)。 这种 “角色扮演 + 逻辑推理” 的沉浸式辩论,使抽象的寓言寓意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训练,85% 的学生能在习作中运用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____,就像____” 的类比句式,逻辑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四、教学实施的关键要素:从 “情境创设” 到 “素养落地” 的转化机制 (一)三维情境设计的 “三重锚点” 锚定教材要素:情境必须服务于语文核心目标,如《月亮姑娘做衣裳》(下册)的月相变化情境,需紧扣 “观察与想象” 要素,避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语言训练。 锚定生活经验:如《画家乡》(上册)让学生对比 “课文中小朋友的家乡” 与 “自己的家乡”,用照片、黏土搭建 “家乡微景观”,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活表达欲望。 锚定认知梯度:低年级学生的情境任务需 “小步快跑”,如《大禹治水》(上册)先通过动画短片理解 “治水困难”,再用积木模拟 “堵 vs 疏” 的实验,最后小组合作绘制 “治水路线图”,逐步提升思维难度。 (二)多元评价的 “三维量表” 为避免 “情境热闹而实效不足”,构建 “情境参与——语言发展——文化理解” 三维量表,以《王二小》教学为例: 评价维度 具体指标(以《王二小》为例) 评价方式 情境参与度 能否主动参与 “小小通讯员” 角色扮演,准确传递情报信息 角色扮演的主动性:课堂观察 + 过程性记录 语言发展度 能否用 “机智、勇敢” 等词语描述王二小,并用 “因为…… 所以……” 表达因果 “机智”、“勇敢”等词语的袁勇水平:口语表达 + 写话片段分析 文化理解度 能否理解 “爱国”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 “像王二小一样帮助他人” 爱国精神的生活诠释:情感问卷 + 生活迁移案例分析 (三)家校协同的 “情境延伸”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生活场景的呼应,如《手影戏》(下册)课后,教师布置 “家庭影子剧场” 任务:家长与孩子用台灯、卡纸制作手影动物(如兔子、鸽子),合作编创 3 句话的影子故事,并录制视频在班级群分享。这种 “课堂情境 — 家庭实践 — 社区展示” 的延伸模式,使学生在真实互动中巩固语言技能,同时将语文学习转化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五、实践反思与优化:在平衡中走向深度沉浸式教学 (一)学科本质坚守:警惕 “情境泛化”,守住语文本体性目标 在《一株紫丁香》(下册)的教学中,曾出现过度聚焦 “种植紫丁香” 的劳动体验,而忽视 “通过花香表达对老师的爱” 的语言训练。改进后,教师将 “种花过程” 转化为 “诗意表达” 的载体:学生用 “紫丁香的____像____,那是我们____” 的句式,将浇水、施肥的动作转化为 “送给老师清凉的歌”“甜甜的梦” 等意象,既保留情境的趣味性,又落实 “想象性表达” 的语文要素。 (二)差异教学实施:关注 “差异沉浸”,设计分层情境任务 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同一情境可设置弹性任务。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下册)的 “树木对话” 情境。 基础任务:模仿 “你虽然____,但是____” 的句式,扮演小柳树或小枣树对话。 进阶任务:绘制 “树木优点卡”,结合生活举例(如 “同桌虽然字写得慢,但是很工整”)。 拓展任务:小组合作编写《新树木故事》,体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的道理。 这种 “保底不封顶” 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情境中获得成就感,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三)探索 “技术赋能”:构建虚实融合的新情境 未来可尝试将 AR 技术融入教学,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下册,非 “我爱阅读” 板块,可类比)的虚拟场景迁移至《月亮姑娘做衣裳》:学生通过平板扫描月相模型,在屏幕上看到动态变化的月亮 “试穿” 不同形状的衣裳,同时触发语音讲解 “这是上弦月,像小船”。技术赋能的沉浸式体验,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为低年级学生打开多元认知通道。 统编教材 “我爱阅读” 板块的沉浸式教学实践,本质上是将教材语言转化为 “可触摸的意义网络”:动态板书让思维可见,跨学科任务让经验联结,具身化体验让情感共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表达能力,更在情境中播撒了文化认同的种子(如《十二月花名歌》中的节气智慧)、思辨思维的种子(如《刻舟求剑》中的辩证意识)、创新表达的种子(如《月亮姑娘做衣裳》中的想象能力)。 沉浸式教学通过可视化工具、跨学科实践与具身参与,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立体认知网络,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培育文化认同(节气智慧)、思辨意识(辩证思维)、创新潜能(想象能力)等核心素养。当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可以 “走进”“触摸”“创造” 的情境场,语言学习便不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意义的建构与生命的对话。这或许正是新课标背景下,教材深度解读与教学创新的应有之义 —— 让每个学习者在沉浸体验中建构语言意义,体认文化力量,实现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色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 [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J]. 语文教学通讯,2020(12) [4]温儒敏.(2019).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课程·教材·教法, 39(2), 4-11
[5]李吉林. (2018).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 教育研究, 39(7),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