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期刊

智能批改与教学重构 ——AI技术赋能小学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5/08
作者: 王薇
DOI: 10.xxxx/gaejournal.202508.017

以小学的AI写作教学实践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发展趋势。通过整合国内典型案例与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构建了"技术赋能-教学重构-评价创新"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AI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写作批改效率(批改时间减少60%),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智能时代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范式。

文章内容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传统写作教学模式 [1]。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23 年度报告显示,全球已有 68% 的中小学尝试将 AI 技术应用于写作教学 [2]。在此背景下,我校自 2020 年开展的 AI 写作教学实践具有典型意义。学校采用的 “中文批改系统” 依托国家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研发,其技术原理与当前国际主流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发展高度契合 [3]。 二、目前师生面对习作的困境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亟待突破。 在学生层面,习作兴趣缺失是核心问题。多数学生视写作为沉重负担,抵触情绪明显。比如三年级学生小明,每次遇到作文题目就抓耳挠腮,半小时都写不出一句话;五年级学生小红,虽然能勉强完成作文,但内容总是围绕 “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妈妈做家务” 等老套素材,语言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消极状态不会随年级升高自然缓解,反而可能因长期缺乏有效引导持续加剧,形成 “越怕写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怕写” 的恶性循环。 教师教学模式的局限进一步固化了这一困境。传统习作教学多遵循 “命题→作前指导→学生写作→作后讲评→教师批改” 的闭环流程,封闭性与单一性日益凸显。命题多由教师主导,难以贴合学生真实生活与兴趣点。例如,教师命题《我的乐园》,但很多学生对 “乐园” 的理解与教师预设不同,写作时无从下手。作前指导常停留在 “结构模板”“好词好句” 的浅层灌输,缺乏对思维过程的深度引导。作后评改又因班级规模大、教师精力有限,多以 “笼统评语 + 分数” 为主,难以实现个性化反馈。如教师给学生作文的评语多是 “中心明确,语句通顺”“结构完整,继续努力” 等,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具体在哪里,该如何改进。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被压制,能力提升自然受限。 更突出的矛盾在于 “信息输入与有效输出的失衡”。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生活接触到的信息量远超以往,但写作时却常陷入 “想写的太多,能写的太少”“素材零散,无法串联” 的困境。四年级学生小刚,平时喜欢阅读科普书籍,积累了很多天文知识,但在写《一次有趣的发现》时,却不知道如何把这些知识融入作文,最终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积累毫无关联。这背后,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批判性筛选信息的能力 —— 不知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与主题相关的核心内容,更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另一方面,教学中对 “信息转化” 的指导严重缺位:既没有系统教授 “从观察到提炼”“从零散到整合” 的思维方法,也缺乏针对 “如何将生活体验、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 的专项训练,导致学生的 “输入” 与 “输出” 之间形成断裂。 三、AI 技术融入写作打破局面 面对这些困境,传统教学方法已显乏力,引入创新工具与策略成为必然。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习作教学破局提供了新可能。AI 技术的融入,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通过精准对接教学痛点实现深度赋能。

针对学生兴趣缺失与素材匮乏,AI 可依托大数据构建 “个性化素材库”,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偏好推荐贴合其认知的案例、场景,甚至通过虚拟情境生成工具,让学生在 “沉浸式体验” 中积累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比如喜欢动漫的学生小李,在写《一次奇妙的旅行》时,AI 系统根据他的偏好,推荐了动漫风格的旅行场景素材,还生成了虚拟的旅行情境画面,小李看到后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作文,内容丰富有趣。 针对逻辑混乱与结构松散,AI 写作辅助工具能实时分析文本逻辑链,通过 “思维导图生成”“段落衔接提示” 等功能,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培养结构化表达能力。五年级学生小芳,写作时总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文章结构混乱。使用 AI 工具后,在写《记一次运动会》时,AI 系统实时分析她的写作内容,生成了思维导图,提示她按照 “运动会前准备 - 比赛过程 - 比赛结果 - 感受” 的顺序来写,并在段落衔接处给出提示,如 “接下来,最激动人心的跑步比赛开始了”“比赛结束后,同学们都围了上来” 等,小芳的作文结构变得清晰了很多。 针对教师评改效率低、反馈不精准的问题,AI 可承担基础批改任务(如语法纠错、语句通顺度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生成 “学生能力画像”,精准定位每个学生在 “信息筛选”“情感表达”“逻辑构建” 等方面的薄弱点,让教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以前教师批改一篇作文平均需要 15 分钟,现在 AI 系统 2 秒内就能完成基础批改,指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同时,生成的学生能力画像能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小王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薄弱,学生小张在逻辑构建上存在问题,教师就能据此进行针对性指导。

针对 “输入 - 输出” 断裂,AI 能设计阶梯式训练任务:从 “信息摘要提取” 到 “多素材对比整合”,再到 “观点提炼与论证”,通过动态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信息转化的方法,搭建从 “输入” 到 “输出” 的桥梁。学生小陈喜欢看历史故事,但写作时不会运用这些素材。AI 系统先让他进行历史故事的摘要提取训练,然后让他对比不同历史故事的异同,最后引导他提炼观点并结合故事进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陈在写《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能熟练运用积累的素材,作文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可见,AI 技术的融入,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习作教学的 “教 - 学 - 评” 链条,让教学更贴近学生需求,让学习更具主动性,最终实现从 “被动写作” 到 “主动表达” 的转变,破解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困境。 四、AI 赋能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架构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I 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 “脚手架” 支持,如同为每个学生搭建适合其学习进度和能力的阶梯,帮助他们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过程写作理论:智能批改系统实现了写作过程的实时反馈,在学生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予指导和建议,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数据驱动教学理论:学情数据分析支持精准教学决策,教师可以根据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 2.技术架构 底层技术:基于 BERT 模型的语义理解引擎,能够深入理解学生作文的语义内容。 功能模块 语法检查(准确率 98.2%):能精准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语法问题。例如,学生写 “我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运动会,心情非常开心。”AI 系统会指出 “兴高采烈” 和 “心情非常开心” 语义重复。 篇章结构分析:对作文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如分析学生作文是否有开头、中间、结尾,中间段落的过渡是否自然等。 内容创意评估:评估作文内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作品。 个性化推荐: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和兴趣爱好,推荐合适的写作素材、好词好句等。 数据广告牌:多维度的学情可视化呈现,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进步情况等,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一目了然。 五、实践创新:AI 写作教学的 “三阶九环” 模式 三层同心环呈现写作教学递进过程:1.准备阶段含智能诊断,通过前测作文建立学生写作能力基线;、资源推送根据诊断结果匹配学习资源;目标制定生成个性化写作目标;2.中层实施阶段有智能辅助,提供实时写作建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AI 系统会实时分析,当学生表述不清晰时,给出提示,如 “这里可以具体描述一下人物的表情”;当学生用词不当,推荐更合适的词语;自动批改,完成多维度评价。学生完成作文后,AI 系统从语法、结构、内容、创意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指出具体问题和修改建议;精准干预,针对共性问题设计专项训练。通过 AI 系统的数据分析,发现班级学生在比喻句运用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就设计了比喻句专项训练课。3.内层提升阶段包括智能修改:AI 系统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和之前的修改记录,提供更精准、从写作兴趣、写作技巧、思维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六、实践成效的多维评估 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机制三方面展示 AI 写作教学成效:学生写作兴趣提升 37%、描写类作文均分达 90 分、元认知优化幅度 42%;教师批改效率提升 60%、开发 23 个 AI 课例;形成诊断 - 教学 - 评价闭环,积累 10 万 + 篇作文数据,辐射 12 所学校。 七、结论与展望 AI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写作教学的面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 1.技术层面:向多模态、智能化、情感化方向发展,不仅能处理文字信息,还能结合图像、音频等多模态信息进行写作指导,更能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情感支持。 2.教学层面:形成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教学生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写作资源和实践机会。 3.评价层面: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智能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写作成果,还关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AI 习作批改系统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益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也期待有更多的同行者,与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这一新兴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2] IS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23[R]. 2023. [3] Zhao Y, et al. Deep Learning Based Writing Assess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3. [4] 济南市教育局.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白皮书 [Z].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