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内地教师赴港开展教育交流,秉持 “架教育之桥” 理念,覆盖新界东区教处及多所香港中学。工作含四方面:以 “固定时间地点主题” 建教研闭环,创 “四阶教研模式” 与跨学科 STEAM 课例;推进科创计划,建 AI 测评考点,助 6 名教师获无人机认证,联动三地学校;整理 456 个文档成 168G 资源库,培训教师;开展中医课、国庆活动,融入价值观与爱国教育。收获包括提升实践能力、拓展资源网、深化教育本质认知,还为港校补教研与科创空白、扩资源网、促文化融合。未来将推广协作模式,助力大湾区教育发展。
文章内容
一、交流背景:緣聚香江,共架教育之橋 教育是跨越山海的聯結,更是雙向生長的根系。每一年都有內地教師以 “共研者” 身份赴香港教育局及多所中學開展交流協作,回應 “所有深刻的雙向探索,都始於架起一座無形的橋” 的理念。從新界東區域教育處到上水官立中學、天主教南華中學等香港各區的學校,從日常教研到跨區域科創合作,兩地教育智慧在互鑒中生根,共同書寫 “緣聚香江、教育同行” 的篇章。 二、主要工作:以研為橋,深耕協作實踐 (一)教研協作與課程共建:從課堂到模式的共創 常態化教研閉環構建 老師要深度參與創知中學等校的教研活動,形成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既定主題” 的常態化機制:每週聚焦教案設計與教學難點突破,定期開展 “同課異構”,並以 “觀察 — 診斷 — 反思 — 重構” 閉環打磨 “講評課有效性” 策略,最終探索出適合香港學校的 “四階教研模式”(協作 — 實踐 — 反思 — 優化)。老師們則依託香港教育局 “校本支援服務”,協助學校對接 “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路計畫”,圍繞價值觀教育、STEAM 教育等核心領域,提供 “過程 — 要求 — 標準 — 評價 — 成果” 的全流程課程開發指導,推動 “科學品質課堂” 落地。 特色教學模式創新 內地教師在結合幾何、科學等學科特點,共創 “概念課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 “導入 — 探究 — 評估 — 總結” 四環節啟動學生思維(如以 “圖形重疊觀察” 引導學生自主總結 “全等” 概念)。 內地教師和香港教師一起聚焦跨學科融合,設計 “黃金比例”“材料科學中的數學建模” 等 STEAM 課例,將數學、科學、工程與藝術結合,呼應香港施政報告中 “推動中小學 STEAM 教育” 的要求。 (二)STEAM 與科創教育:從普及到深化的實踐 科創專案與資源落地 老師們主導 “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普及計畫”,通過 “科普大篷車”“科創課程包”“競賽指導” 三大板塊,將內地 “科技特長生培養” 經驗引入香港,推動香港航海學校首次在香港建立 “幼兒及青少年人工智慧素養等級測評” 考點,助力 6 名教師通過中國電子學會無人機教學中級認證。 校際與跨區域聯動 組織粵港浙中小學傑出科創活動,搭建三地學生成果展示平臺;推動多所兩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開展 “同上一堂 STEAM 課”“中華優秀文化聯合研學” 等常態化合作。 (三)教師發展與資源整合:從經驗到體系的沉澱 多維資源庫建設 內地教師系統整理 1997-2024 年香港施政報告、兩地課程標準(含內地 17 科 2022 版課標)等 456 個檔(168G、108 萬字),形成涵蓋政策、課例、評價的資源庫,為兩地課程對比提供支撐。 教師專業成長支持 內地教師協作香港教師通過 “青年教師展示課”“名師帶教” 等形式,分享 “分層設計”“問題鏈驅動” 等教學策略;內地教師則開展 “跨學科學習模式”“人工智慧大模型應用” 等培訓,助力香港教師提升科技教學與跨域整合能力。 (四)價值觀與國民教育:從理念到行動的融合 內地教師均積極參與香港 “國家安全教育”“價值觀教育計畫”,通過課堂互動設計強化 “學生被看見、被理解” 的育人理念;內地教師則推動 “中醫學校本課程”“國慶聯歡宴會” 等活動,將中華優秀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呼應 “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弘揚中華文化” 的要求。 三、交流收穫:載 “圓” 而歸,收穫成長多維清單 (一)教育實踐能力的突破 教學模式創新:內地教師設計 “四階教研模式”“探究式教學” 的設計邏輯,內地教師提升 “STEAM 課程開發”“科創專案管理” 能力,形成可複製的實踐框架。 政策與評價認知:深入理解香港 “校本支援服務”“優質教育基金” 等政策要求,對比兩地課程標準差異,明確 “核心素養培養”“技術賦能教學” 的共通趨勢。 (二)視野與資源網路的拓展 跨校與跨域經驗:走進上水官立中學(數學精准教學)、天主教南華中學(數學建模)、佛教覺光法師中學(STEAM)等 19 所學校,吸納 “技術賦能的李主任”“創意引領的區主任” 等名師的管理與教學智慧。 協作網絡構建:搭建粵港浙三地教育協作平臺,推動姊妹學校締結、科創競賽聯動,積累 “全球 AI 教育” 期刊、內地課標資源庫等跨區域資源。 (三)教育本質認知的深化 深刻體會到 “好的教育沒有標準答案,但有共通追求”:無論是老師們強調的 “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被看見”,還是老師們踐行的 “培育多元人才”,核心均為 “守好育人初心”。兩地教育雖有 “內地扎實基礎 + 系統訓練” 與 “香港靈活探究 + 跨科融合” 的差異,但 “育人” 初心一致,優質課堂的關鍵在於 “啟動學生主動成長”。 四、對香港教育的貢獻:雙向賦能,架起互鑒之橋 (一)教學與教研模式的補充 引入 “同課異構 + 深度評課” 閉環模式,分享 “講評課有效性” 策略(如 “錯題歸因 — 分組研討 — 二次回饋”),豐富香港教師評價工具庫。 內地教師將內地 “跨學科主題學習”“科技特長生培養” 經驗融入香港 STEAM 教育,推動 “科創普及計畫”“AI 素養測評” 落地,填補當地相關領域空白。 (二)資源與協作網絡的拓展 提供內地 2022 版課標、教研案例等資源,協助香港學校對接大灣區教育資源;推動 “姊妹學校”“科創聯盟” 等合作,強化兩地師生互訪與專案聯動。(三)文化與理念的融合 通過課程設計與活動組織,促進中華優秀文化與香港本地教育的融合,為 “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提供多樣化實施路徑,助力兩地教育根系共同生長。五、未來展望:守 “原” 而行,共繪教育新篇 此次交流是起點而非終點。未來,我們將: 1.深化模式推廣:將 “四階教研模式”“STEAM 課程框架” 向更多香港學校推廣,形成 “校際共研” 常態機制。 2.強化跨域協作:推動姊妹學校開展 “同上一堂融合課”“中華優秀文化聯合研學”,擴大粵港浙科創競賽影響力。 3.沉澱互鑒成果:整理兩地教育對比研究,出版實踐案例集,為 “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 提供參考,讓兩地教育智慧之花在更多課堂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