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傳統課堂形態。作為高中數學的核心內容,函數模組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成為學生認知發展的關鍵節點。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如何兼顧教學效率與個性化培養,成為數學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自適應學習系統為這一課題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即時分析學習軌跡,系統能夠精准診斷個體認知障礙,動態調整教學策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局限性^([1])。研究表明,智能技術對程式性知識的掌握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但對函數這類兼具操作性與思維性的內容,其應用模式仍需深入探索。
本研究聚焦自適應學習系統在函數模組中的應用,系統考察技術賦能下的教學重構、路徑優化及師生角色轉變等關鍵問題。研究旨在構建符合數學學科特質的智能教學模式,既關注技術工具的教學適配性,更著重探討人機協同的實現路徑,為推進數學教育數位化轉型提供理論參照和實踐範例。
-
AI賦能函數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自適應學習系統在高中函數模組的應用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技術適配性不足制約了教學深度應用。系統對複雜函數圖像(如含參數的分段函數、手繪草圖)的識別精度較低,易誤判關鍵特徵點,導致錯題歸因偏差。同時,演算法“黑箱”問題突出,教師難以理解系統推薦的解題路徑或錯誤診斷邏輯,降低了對系統的信任度,阻礙了演算法結果與教學實踐的有效銜接。其次,教師智能素養缺失導致人機協同低效。許多教師對系統的操作僅停留在基礎功能層面,未能掌握知識圖譜參數設置、診斷報告解讀等核心技能。部分教師仍固守傳統教學思維,將系統僅作為電子題庫使用,未能充分發揮其學情分析優勢。例如,系統已精准識別學生對複合函數求導的認知障礙,但教師仍按原計畫推進新課,導致個性化干預流於形式,嚴重制約了技術賦能的實際效果。最後,倫理規範缺失引發應用風險。學習數據的採集與使用缺乏明確規範,學生的敏感資訊存在被商業濫用的風險。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固化,在開放性任務中表現下滑。這種技術異化現象警示我們,在追求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警惕AI對數學思維培養的負面影響,確保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的有機統一。
-
AI賦能函數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技術適配性不足制約教學深度應用
當前自適應學習系統在函數模組的應用仍面臨顯著的技術瓶頸。一方面,系統對複雜函數圖像的識別精度有待提升,尤其是含參數的分段函數或手繪草圖輸入時,常出現特徵點誤判現象。例如在分析絕對值對數函數圖像時,系統容易忽略關鍵轉捩點的精確定位,導致後續的錯題歸因出現偏差。另一方面,演算法“黑箱”問題尤為突出,教師普遍反映難以理解系統推薦的解題路徑或錯誤診斷的內在邏輯。這種解釋性的缺失不僅降低了教師對系統的信任度,也阻礙了演算法結果與教學實踐的有效銜接。
(二)教師智能素養缺失導致人機協同低效
智能技術的引入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許多數學教師對系統的操作停留在基礎功能使用層面,未能掌握知識圖譜參數設置、診斷報告解讀等核心技能[2]。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教師仍固守傳統教學思維,僅將系統作為電子題庫使用,未能充分發揮其學情分析優勢。在某校的課堂觀察中發現,雖然系統已精准識別出學生對複合函數求導的認知障礙,但教師仍按原定進度推進新課,導致個性化干預流於形式。這種人機協同的斷層嚴重制約了技術賦能的實際效果。
(三)倫理規範缺失引發應用風險
隨著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一系列倫理問題逐漸顯現。學習數據的採集與使用缺乏明確規範,學生的函數學習軌跡、認知弱點等敏感資訊存在被商業濫用的風險。同時,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反噬。某些長期使用解題輔助功能的班級,學生在函數建模等開放性任務中的表現反而下滑,表現出思維固化、方法單一的傾向。這種技術異化現象警示我們,在追求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警惕AI可能對數學思維培養產生的負面影響。
-
AI賦能高中函數教學的自適應實踐優化路徑
針對當前自適應學習系統在函數模組應用中的技術瓶頸、教學適配及倫理風險,提出以下實踐優化路徑,旨在構建技術賦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智能教育生態。
(一)技術適配性優化:構建函數知識圖譜與智能診斷模型
1. 動態知識圖譜的精細化構建
函數模組的知識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遞進性,例如從冪函數到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認知遷移,需通過知識圖譜揭示其內在關聯。系統需建立多層次的知識網路,標注各知識點間的依賴關係與遷移路徑。例如,在講解複合函數求導時,系統應明確指出其需同時掌握鏈式法則與基本初等函數導數,並通過動態可視化呈現知識間的邏輯鏈條。此外,針對函數抽象性,系統需集成符號、圖形、語言三模態表徵。以反函數教學為例,系統可同步展示原函數與反函數的圖像對稱性、定義域與值域的數值對應關係,並通過自然語言生成技術解釋“引數與因變數互換”的數學本質,幫助學生建立多維認知^([3])。
2.智能診斷演算法的迭代升級
現有系統在函數解題錯誤診斷中存在表面化問題,需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挖掘學生錯誤背後的認知缺陷。例如,在求解函數定義域時,系統應識別學生是否忽略分母非零、根號內非負等關鍵條件,並生成“錯誤熱力圖”直觀呈現高頻錯誤點。同時,基於 SOLO 分類理論,系統可將學生函數認知劃分為五個層級,通過分析解題步驟(如是否使用定義法、導數法)自動判斷其認知水準。例如,在“函數單調性證明”教學中,系統若發現學生僅能通過列舉數值判斷單調性,則可判定其處於多點結構層級,並推薦關聯結構層級的拓展任務(如證明含參數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學協同性提升:構建“雙師課堂”模型與教師能力發展體系
1. “AI+教師”協同教學流程設計
智能系統的價值需通過與教師教學的深度協同實現。課前,系統通過前測數據生成學生函數認知畫像,教師據此定制個性化預習任務。例如,針對“函數奇偶性判斷”的共性錯誤,系統可推薦包含圖像對稱性驗證、代數式化簡技巧的微課視頻,教師則補充設計“如何通過定義域判斷奇偶性?”的追問環節。課中,系統負責生成變式訓練題(如角度變換、符號判斷),教師則聚焦高階思維培養。例如,在“三角函數誘導公式”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追問“公式推導過程中如何體現週期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本質。
2.教師智能素養提升路徑
教師需具備系統操作、數據分析與演算法解釋三重能力。培訓體系應包含三級內容:基礎層聚焦系統功能使用(如知識圖譜參數設置),提高層強調數據分析能力(如通過雷達圖識別學生薄弱點),拓展層培養演算法解釋能力(如理解系統推薦解題路徑的邏輯)。例如,在“分段函數定義域求解”教學中,教師若發現系統將學生手繪圖像的轉捩點誤判,可通過調整圖像識別參數並增加人工復核環節提升診斷精度[4]。
(三)倫理風險防控:構建數據安全與教育價值保障機制
1. 學習數據全生命週期管理
數據採集需遵循合法性、正當性與必要性原則。系統應明確告知學生數據採集範圍(如解題步驟、錯誤類型)、使用目的(教學改進)及存儲期限(最長一年),並獲得家長書面同意。在數據使用環節,採用k-匿名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脫敏處理,確保區域教研分析中無法反向識別個體資訊[5]。例如,在分析“函數建模能力區域差異”時,系統將學生數據聚合至學校層級,並添加雜訊干擾以保護隱私。
2.技術異化風險防範
智能系統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學生思維固化,需通過設計思維培養導向的功能模組加以規避。例如,在“函數應用題”評分中,系統可負責計算結果準確性,教師則重點評價建模過程合理性(如變數選取、模型假設、結果解釋)。此外,系統應嵌入“思維可視化”模組,要求學生用文字描述解題思路(如“我是如何想到構造函數證明不等式的?”),避免過度依賴智能提示。通過“系統自動評分+教師人工復核”的雙軌評價機制,可平衡效率與品質。
(四)典型課例實證:以“三角函數圖像變換”為例
1. 教學流程設計
在“三角函數圖像變換”教學中,系統與教師分工明確。課前,系統推送包含“五點作圖法”“相位變換”的微課,並通過前測識別學生薄弱點(如與的混淆)。課中,系統生成含參數的三角函數圖像,學生拖動參數滑塊觀察圖像變化,系統即時記錄操作軌跡。教師則針對學生普遍出現的“相位變換方向錯誤”,組織小組討論“如何通過函數運算式判斷圖像平移方向?”。課後,系統推送分層作業:基礎層要求給定參數畫圖,提高層需根據圖像反推參數,拓展層則設計潮汐變化數學模型^([6])。
2.效果對比分析
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對比數據顯示,AI 賦能教學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函數認知水準與思維品質。在單元測試中,實驗班在關聯結構層級(如綜合運用平移、伸縮變換)的達標率比對照班高 18.7%。課堂觀察發現,實驗班學生在開放性任務(如“設計一個週期為 2 天的函數模型”)中,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比例比對照班高 22.3%。這表明,通過技術優化與教學協同,AI 賦能函數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
結論
本研究以自適應學習系統在高中函數模組的應用為切入點,系統探討了 AI 賦能數學精准教學的實踐路徑與優化策略。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構建“診斷—推薦—回饋”的智能教學閉環,自適應系統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課堂中因學生差異導致的“一刀切”教學困境,顯著提升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深度與遷移應用能力。技術適配性優化、教學協同性提升及倫理風險防控三大路徑的提出,為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操作框架。典型課例實證顯示,AI賦能教學在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優化學習路徑設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然而,當前系統在圖像識別精度、演算法可解釋性及人機協同效能等方面仍存在改進空間。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索技術工具與數學思維培養的融合機制,強化教師在智能教育生態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完善數據治理與倫理規範,以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
霍慶路.AI自適應學習系統對中學生數學成績的影響研究[J].科教導刊,2025,(03):100-102.
-
王布寧,柴宇,劉小琴.“數智賦能”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新課程,2025,(12):161-164.
-
賈玲.現代資訊技術賦能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實踐探索[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5,(11):172-174.
-
徐海鋒.“生成式AI+數智資源”賦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4,(06):62-67+73.
-
張文慧.TI圖形計算器賦能高中數學教學變革實踐路徑——以原函數與反函數交點個數與位置的教學為例[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4,(19):124-126.
-
鄧志國.資訊技術賦能高中數學課堂[J].湖南教育(B版),2024,(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