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科學教育新境 —— 香港與內地中學科學教育課程的多維對比與發展前瞻

肖春琳
Pages 85-92

摘要

本研究通過對香港與內地中學科學教育課程的多維度比較,探討兩地科學教育的特色與差異。研究發現,香港課程注重實驗探究、生活應用和跨學科整合,而內地課程則強調系統性知識建構和學科深度。通過分析兩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異同,提出促進兩地科學教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建議,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學教育協同創新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2024/25 學年「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中學校本課程發展組內地專家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東莞市橫瀝中學教師。東莞市優秀教師,東莞市科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主要負責科學教育、STEAM課程開發與教學工作。

科學教育課程比較中學教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創新

一、 引言

香港與內地的中學科學教育課程,既承載著共同的育人使命,又因歷史文化、教育理念與政策導向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深入剖析兩者在課程架構、評價體系、教學模式等維度的異同,不僅有助於兩地科學教育取長補短、協同發展,更為全球科學教育改革提供了極具價值的 "中國經驗"。

二、課程架構對比分析

(一)香港課程:貫通式多元發展體系

香港科學課程構建起從幼兒班至高班、小學、初中到高中的連貫育人鏈條。小學階段,科學知識以融合的方式滲透於常識科教學,為學生埋下科學探索的種子;初中設置科學科,注重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培養學生運用科學原理解釋日常現象的能力 ^([1]);高中階段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供生物、化學、物理、模式 I 綜合科學、模式 II 組合科學等豐富的選修科目,學生可依據自身興趣、學業規劃和職業志向自由選擇。從課程目標來看,小學階段聚焦於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初步培養科學過程技能;初中階段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提升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科學與社會、環境的內在聯繫;高中階段則致力於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持續興趣,深化其對科學知識和科技發展的理解 ^([2])。

(二)內地課程:螺旋式進階知識體系

內地科學教育課程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打造小 - 初 - 高 - 大一體化的連續培養體系。小學低年級以趣味性、啟蒙性的科學活動為主,中高年級則逐步系統化課程內容,並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進入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開始分科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相對獨立且深入的學科知識體系 ^([3])。在課程目標設定上,義務教育階段以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知識、思維方法和探究能力為核心;高中階段則依據各學科核心素養,如物理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化學的化學觀念、科學探究與實踐等,對學生提出更具專業性和深度的能力要求 ^([4])。

(三)架構特色對比與啟示

香港初中 "綜合科學" 課程突出生活化應用導向,通過整合多學科知識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高中靈活的選修制度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發展空間。內地課程憑藉扎實的知識體系和螺旋式進階的課程設置,確保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由淺入深 ^([5])。在課時安排上,內地科學類課程占總課時比例約為 20%-25%,初中階段每週設置 4-5 節科學課程;香港初中科學課程每週同樣為 4-5 節,但每節課時長約 35-40 分鐘,且包含實驗課時,這種設置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6])。

三、課程評價體系比較

(一)內地評價: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探索

內地課程評價秉持 "基礎 + 個性、過程 + 結果、知識 + 素養" 的多元理念。標準化考試如中高考通過統一的考試標準保障教育公平性;綜合素質評價則從思想品德、學業水準、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多個維度全面評價學生發展 ^([7])。在高考評價制度中,物理、化學、生物作為 "1" 或 "2" 科目,其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部分省份推行的 "等級賦分制" 平衡了不同學科之間的難度差異。然而,目前高考命題仍以筆試為主,實驗操作考試分值占比相對較低 ^([8])。中考評價制度由 "初中學業水準考試" 和 "普通高中招生考試" 構成,部分地區將實驗操作考試納入考查範圍,但目前實驗操作考試成績大多不計入中考總成績 ^([9])。

(二)香港評價:過程性與多元性的深度融合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中,科學類科目作為選修科目,學生不僅需要參加統一的筆試,還需完成校本評核(SBA)。校本評核占總成績的 15%-20%,內容涵蓋實驗操作、課題研究、課堂表現等方面 ^([10])。

DSE 命題題型豐富多樣,包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開放性論述等,著重考查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評分等級採用 1-5 分制,大學錄取時綜合考量學生核心科目與選修科目的成績平衡 ^([11])。

(三)評價差異與互鑒啟示

內地評價體系在保障教育公平、選拔優秀人才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需進一步加強過程性評價和實踐能力考查。香港的多元評估模式,尤其是校本評核機制,為內地提供了有益借鑒。

四、 教學特色與實踐創新

机器人 - 副本(一)內地教學:素養導向的綜合育人實踐

內地科學教育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積極推進以 "素養" 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新課標提出的 "科學思維"、" 科學探究 "、"社會責任" 等核心素養,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專案式學習(PBL)與跨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在各地中小學廣泛開展,通過創設真實、複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材編寫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如在物理教材介紹我國航太科技發展成果,在化學教材中講述科學家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的貢獻。

(二)實驗教學的實踐育人探索

在實驗教學中,為提升實驗教學效果,內地提出 "立足基礎,規範奠基"" 創新突破,發展思維 ""連接拓展,提升素養" 三大策略,確保 100% 落實課標實驗,強化學生對實驗規範操作和核心原理的掌握 。

香港在實驗教學中同樣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的培養,通過校本評核中的實驗操作考核和課堂實驗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香港科學教育的實驗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 。

五、協同發展與未來展望

香港與內地中學科學教育課程在差異中各展所長,在互補中蘊含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未來,兩地可進一步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在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共用、學生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此外,隨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兩地應共同探索科學教育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開發智能化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中學科學教育課程指引 [Z]. 2020.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小學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Z]. 201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2022 年版)[Z].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王晶瑩,等.中國與美國科學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 [J]. 課程・教材・教法,2019, 39 (03): 130-137.
[6]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中學課程結構及科目手冊 [Z]. 202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Z]. 2020.
[8] 劉恩山.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與主要變化 [J]. 生物學通報,2018, 53 (01): 1-4.
[9]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Z]. 2016.
[10]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學文憑考試科學類科目評估框架 [Z]. 2022.
[11]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023 年中學文憑考試報告 [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