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教與學—AI三劍啟航 共築香港教育新橋樑

李文輝, 張美玲
Pages 103-112

摘要

本文探討人工智能在香港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提出「AI三劍」概念:智能教學助手、個性化學習系統和智能評估工具。通過實地研究和案例分析,闡述這三大工具如何協同運作,提升教學效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結果顯示,AI技術的合理應用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方向。文章進一步討論了AI教育工具的實施策略和未來發展建議。

作者簡介

李文輝,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專注於AI教育應用研究。張美玲,香港教育創新協會副主席,致力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人工智能教育智能教學個性化學習教育科技香港教育

一、以工具為劍:AI 教育應用的核心技術支撐

(一)全場景教學助手:豆包(位元組跳動)

作為多模態大模型,豆包通過數字人動態演示與智能角色創設,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場景。在物理教學中,其動態拆解電磁感應等抽象概念,助力學生空間思維建構;英語課堂中融入跨學科元素,通過情境對話深化語言應用;作文批改環節提供多維度智能回饋,實現從語法糾錯到立意優化的全流程支持。某中學實踐數據顯示,使用豆包後學生作業完成效率提升 30%,教師備課時間縮短 40%^([1])。

(二)結構化教學引擎:DeepSeek(深度求索)

DeepSeek 以邏輯推理驅動教學革新,在預習階段智能解析知識脈絡,課堂中即時追蹤學生思維軌跡並生成論證建議。理科教學中,其通過動態實驗模擬與公式推演可視化原理,如在畢氏定理教學中融合歷史溯源、力學應用與藝術構圖,形成跨學科知識圖譜。該工具聚焦思維訓練,推動教學從知識傳遞向推理能力培養轉型 ^([2])。

(三)教育數位化連接器:騰訊元寶(騰訊)

依託生態整合優勢,騰訊元寶構建教學數位化底座,無縫集成會議系統、作業平臺與資源庫,自動化考勤與課件同步功能使課堂管理效率提升 50%。其聚合的跨學科資源(如 VR 虛擬實驗、科普視頻)支持主題式教學,在 "校園雨水收集系統" 專案中,學生通過 AR 技術融合物理、生物與工程知識,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轉化 ^([3])。

二、以學科為舟:AI 賦能教學的形態層級建構

(一)工具賦能型課堂:勞動替代與任務輔助

基礎形態下,AI 作為效率工具聚焦常規教學任務自動化。如文小言(百度)5 分鐘生成教案、課件與題庫,解放教師機械勞動;Kimi(月之暗面)在文獻研究中整合多源資料生成結構化分析表格,助力歷史學科史料梳理。該層級以通用大模型為支撐,解決教學資源生成效率問題 ^([4])。

(二) 服務賦能型課堂:能力增強與邊界拓展

初級形態中,AI 通過專業化服務拓展教學邊界。教育大模型驅動的 "星火碼聊"(科大訊飛)在編程教學中提供啟發式糾錯,引導學生拆解演算法邏輯;即夢 AI(位元組跳動)在文言文教學中生成動態動畫圖譜,幫助學生跨越語言障礙理解文化意境。此形態實現從 "工具使用" 到 "能力培養" 的進階 ^([5])。

(三)主體賦能型課堂:人機協同與創新啟動

中級形態強調人機主體深度交互。如 HKGAI V1(香港)作為本地化大模型,在課堂討論中動態生成追問鏈,矯正學生認知偏差;AI 講師(港科大)通過多文化虛擬角色創設國際商務談判場景,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教學智能體與教師形成雙主體協同,推動創新思維培養 ^([6])。

(四) 融合賦能型課堂:認知融合與思維塑造

高級形態呈現多元智能體協同特徵。在 "改革開放史" 跨學科專案中,學生通過巫筆(香港)的作文分析、DeepSeek 的邏輯推演、騰訊元寶的 VR 場景重建,將歷史經驗轉化為公民社會提案。該層級實現從知識整合到社會問題解決的高階思維塑造 ^([7])。

三、以香港為橋:AI 教育的本土化落地路徑

(一)課程設計的在地化創新

香港中學結合 DSE 考試標準與本土文化需求,構建特色應用場景。如巫筆針對 DSE 新增實用文題型,提供香港語境智能範文,在 "社區文化活動策劃" 寫作中融入本土案例;AI 講師在歷史教學中重構香港開埠時期貿易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8])。

(二) 教學模式的階梯式推進

以《改革開放》課程為例:

工具賦能:AI 自動核查史料時間軸,整合政策檔庫;

服務賦能:教育大模型生成 "小崗村生死狀"VR 模擬場景,評估史料實證能力;

主體賦能:助教智能體動態追問改革因果邏輯,矯正認知偏差;

融合賦能:多元智能體支持跨學科提案,如將改革經驗轉化為香港青年創業計畫 ^([9])。

(三)倫理框架的本地化建構

遵循《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指南 (2025 年版)》,香港學校建立 "三不原則":不代替學生思考、不洩露隱私數據、不預設價值立場。如在 AI 作文批改中,巫筆僅提供修改建議而不代筆,確保學生思維獨立性;HKGAI V1 在處理敏感議題時保持中立,引導學生自主辯證分析 ^([10])。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 "三劍模型" 揭示 AI 教育應用的技術邏輯與實踐路徑:工具層解決效率問題,學科層建構能力階梯,本土層確保落地適配。未來需進一步強化三方面融合:一是推動 AI 工具與香港課程標準深度對接,如開發針對 DSE 的智能測評系統;二是構建跨校 AI 教學資源共用平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三是探索 "AI + 粵語" 特色應用,如方言智能翻譯在文史教學中的場景創新。

在政策層面,建議參考《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 (2024-2035 年)》,將香港 AI 教育經驗納入大灣區智能教育協同發展框架,通過 "技術共用 - 師資互培 - 評價共通" 機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教育示範區 ^([11])。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指南 (2025 年版)[Z]. 2025.
[2] 盧方.生成式 AI 在中學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J]. 香港教育研究,2025 (3):45-53.
[3] 騰訊教育研究院.教育數位化轉型白皮書 [R]. 2024.
[4] 黃顯華.人工智慧與教育評價改革 [M].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
[5] 科大訊飛.編程教育智能導師系統研發報告 [Z]. 2025.
[6] 香港科技大學.跨文化教學數字使者技術白皮書 [Z]. 2025.
[7]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中心.智能教育本土化實踐案例集 [C]. 2025.
[8] 香港考評局. DSE 課程與人工智慧整合指南 [Z]. 2024.
[9] 盧方.歷史學科 AI 教學四層級模型建構 [J]. 課程・教材・教法,2025 (5):67-74.
[10] 教育部.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指南 (2025 年版)[Z]. 2025.
[11]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 (2024-2035 年)[Z].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