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人工智慧的發展恰似這春風,撲面而來,吹遍全球,在極短時間裏,讓科技領域呈現出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的全新景象。各類智能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競相湧現,在各領域、各行業、各場景中迅速紮根、開花結果,特別是在教育教學領域,引發廣泛的討論、實踐與探索。而“應用”才是王道,對教學領域來說,做好學科教學與數智賦能“融合”題,應該是最值得考量的。
一、置身其中方能感受科技資訊發展帶給教育的振動
在科技資訊發展浪潮中,我體驗頗深。2018 年被遴選為吉林省中小學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專家,依託華東師大專家團隊的理論支持,在省提升辦的帶領下,與團隊一起研製了這項工程落地實施指導白皮書,並帶領自己工作的龍潭區成為此項工程示範區。過程中廣泛涉獵了關於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策略及課堂實踐。2022 年受邀主持了一場線上論壇:“中國教育學會第七屆年會暨教育數字化戰略與教師發展變革”。為完成好主持工作,我提前閱讀了幾十位領域內專家學者的文章,又一次拓寬了視野,對科技資訊發展帶給教育教學的影響力,認識更加深刻。當年論壇上的很多預見性構想,於當下已經實現了的一切完美契合。
二、數智化策略正在融入香港中小學中文科課堂
有幸入選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有機會與一些香港中小學校開展交流協作,能夠直接將視角聚焦到教育教學前線,聚焦到課堂上師生的學與教活動。從人工智慧在香港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業態中,科技促進教育教學形成新的課堂模式及融合形態的迅捷發展,既看得到也觸得到。
(一)新生代教師對數智化有敏銳覺察力和超強學習力
公共政策顧問林緻茵博士刊載於《華夏教育》的文章中提到:根據高盛的報告,香港可能成為全球受AI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最應該及早做出適應和調整的應該是青年人。而這青年人中有一部分就是新生代教師。與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香港的青年教師沒有大規模的、系統性的繼續教育培訓,因此更多的新技術、新策略需要自我的敏銳覺察力和強大的學習力作為內部驅動。今年年初,在我到訪支援的學校中,發現青年教師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智能體作為有效策略幫助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的李寒老師在講授建議篇章之一、杜牧的《清明》這首古詩時,用AI生成詩人杜牧的形象,在課堂的幾個重要環節中,讓詩人杜牧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習俗,向學生提問,杜牧與牧童對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即刻具象化了。這堂課,學生的學習狀態格外積極投入,意猶未盡,下課了還在模仿詩人的樣子背詩。
李金小學的陳玉老師獨立設計的《曹沖稱象》一課的教學流程,也將AI智能體應用到了課堂中。當簡報中出現曹沖雖稚嫩但充滿智慧的臉龐,用清脆悅耳的聲音講述自己的稱象辦法時,孩子們都興奮地為他喝彩!這時候不用過多的講解,學生便已經懂得其中的科學知識和道理。觀課的時候,我習慣更多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他們“聽得進”“聽得懂”,就是最好的學與教成效。
這兩位教師都是非常年輕、入職時間很短的教師,雖然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但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接受新技術、探索新策略的精神,非常值得肯定。窺一斑可見全豹,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香港新生代教師群體蓬勃的發展力,人工智慧會成為他們手中的教育教學利器,而不是自己崗位被取代。
(二)資深教師可將教學經驗與數智化策略自然融合
在教育局校本支援工作周年分享會上,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的熊丹瑩副校長執教一節公開課,教授王昌齡的《從軍行》(之四)。熊副校長是一位資深的中文科教師,經驗豐富,能力卓越,她的課堂教學自然流暢,師生互動熱烈精彩。這節課上也將 AI 技術作為教學策略之一,令原本就很出色的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當教師引領學生“知詩人”“明詩意”後,用 AI 生成的智能體——詩人王昌齡筆下的戍邊將軍出現在了大螢幕上,他偉岸的身影,堅毅的眼神,滿面的灰塵,破碎的鎧甲,立刻擊中了課堂上的全體師生,鴉雀無聲中卻透著敬佩和肅穆,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學生可以自由與大將軍對話,對話過後,自然延伸到國家安全教育中,水到渠成,渾然一體,在學生心中厚植家國情懷的教學目標高效達成。
论坛风云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主任陳玉瑟老師,帶領中文科團隊參加行政長官卓越獎的評選,她設計並執教了小古文教學,把孔子和韓愈的道理結合起來講,教古人的勤學之道。陳老師也是一位資深的中文科教師,多年來獲得香港教育局頒發的很多獎項,經驗豐富,把控課堂教學的能力很強。令人欽佩的是她很善於學習,善於接受新事物,這節課是卓越獎評選的最後課堂考評環節,陳老師自己探索設計了兩位古代人物的對話,用在開課環節,瞬間實現時空跨越,幫助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小古文的氛圍,令學生整堂課的學習都沉浸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韻味中。課中重要環節,又用AI創設了2個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影片,影片理的例子是一正一反,作為學生分組討論的案例,指導學生用以上古人的勤學之道去分析,學以致用。最後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學習態度,再定勤學目標,一起加油用21天實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學與教的成效超出預期。
從很多中文科教學的場景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數智技術的深度運用,能夠把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轉化成數字形式的教學資源,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學生可以沉浸式觀賞歷史場景、藝術作品、文化遺產等,讓文化場館”動起來”、讓非遺“熱起來“、讓文物“活起來”,進而讓我們的學生快樂地學起來!時間與空間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都獲得了極大提升!
在科技迅猛發展驅動下,中文科的教育教學成效可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賦能。探索多元策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是中文科教學的目標、意義和價值所在,做好中文科教學與數智賦能的“融合題”,當下只是個開端,未來還需共同去探索!